呂梁山下鑄豐碑,汾水河畔寫新篇。在山西太原西山腳下,坐落著一座歷史悠久的現代化礦井——山西焦煤西山煤電官地礦。礦井始建于1960年,累計生產原煤1.8億噸,為山西省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。從曾經亞洲單井口出煤第一的輝煌,到如今智慧礦山建設的標桿,官地礦始終以“標準”為基石,在安全生產的畫卷上繪制出新時代煤礦企業的奮進圖譜,交出一份亮眼的安全發展答卷。
錨定標準航向,織密全域安全發展網絡
走進官地礦,“標準化”三個字不再是冰冷的概念,而是深深烙印在每個生產環節、每位職工心中的行動指南。這里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奉為“生命線工程”,對標國家最新標準,精心搭建起“基礎管理、災害防治、專業協同”三位一體的標準化管理體系,同時構建線上學習、線下實踐、對標提升相結合的三維培訓體系,讓標準化理念如同春風化雨,浸潤到礦井的每一個角落。
井下,從+1051生產水平到各采區線面,一本本《高標準化作業地點建設方案》圖冊,以實景照片的形式,將11大項60小項標準要求直觀呈現。電纜如何整齊吊掛、風水管路怎樣規范涂色、U型鋼支架怎樣精準架設,每一處細節都有明確規范,讓抽象的標準變得觸手可及、一目了然。在示范線面創建中,“三精管理” 成為亮眼招牌:精準鎖定中四區29413工作面等16個重點區域打造標桿工程;精細制定線纜排列、材料碼放等量化標準;通過“日檢查、周通報、月驗收”機制,實現動態精進。如今,一個個高標準作業地點如璀璨星辰,點亮了官地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的星空。
科技賦能升級,打造智能礦山新樣板
在智能化發展的時代浪潮中,官地礦勇立潮頭,作為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煤礦,堅定不移踐行“機械化換人、自動化減人、智能化無人”理念,將智能化建設作為推動標準化提升的核心動力。智能化控制系統,9個子系統數據在屏幕上實時跳動;井下,變電所、機房硐室實現無人值守,主運輸系統集中控制高效運行;970驅動機房內,升級后的遠程集控系統搭配AI識別功能,如同敏銳的“電子眼”,精準捕捉設備異常。
智能化的深度應用,為官地礦帶來了生產效率與安全保障的雙重質變。主通風機“一鍵倒機”功能,極大壓縮故障響應時間;瓦斯抽采系統創新“三堵兩注”封孔工藝,抽采濃度提升15%,年抽采量突破2300萬立方米;8#煤層防滅火系統集成多項先進技術,實現采空區“三帶”動態分析,填補溫度實時監測空白;地測防治水引入先進監測與勘探技術,構建起科學完備的水害防控體系。每一項技術突破,都是標準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的生動注腳。
革新管理模式,筑牢本質安全防線
安全是煤礦發展的永恒主題。官地礦深知,唯有從管理源頭革新,才能筑牢本質安全根基。“本質安全型班組”建設體系應運而生,以“零違章、零隱患、零事故”為目標,將安全管理單元細化到最小作戰單元——班組。同時,構建起“職工自管、隊組主管、部門監管、家屬協管、黨政工團技齊抓共管”的“五位一體”管控網絡,讓安全責任落實到每個人肩上。
針對非常規作業,嚴格執行“一工程一措施”,確保從設計到施工全流程可控;常態化開展事故警示教育,用鮮活案例敲響安全警鐘;完善干部下井跟帶班考核機制,尤其強化周五至周日、節假日及后二班、后夜班等薄弱時段管理。井下,637臺固定視頻與140臺移動視頻組成“時空監控網”,142種“暫停鍵”情形的明確劃定,讓“不安全不生產”的理念深入人心,為安全生產筑起堅不可摧的防線。
踐行綠色發展,繪就民生幸福畫卷
在官地礦,標準化建設不僅關乎生產,更飽含著對生態與民生的深情。曾經塵土飛揚的矸石山,如今披上45.7862萬平方米綠裝,蜿蜒的步道、觀景平臺成為職工休閑的好去處;日均處理能力5000余噸的礦井水復用系統,讓工業用水實現100% 循環利用,走出“生態修復+資源復用”的綠色發展之路。
民生改善同樣是標準化建設的重要篇章。2151臺智能更衣柜取代老舊吊籃,掃碼存取便捷高效;智能洗衣中心實現“收—洗—烘—取”全流程閉環;職工食堂智能結算、宿舍區溫暖升級……從入井到升井,標準化建設帶來的人文關懷,溫暖著每一位礦工的心。
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官地礦將繼續以“安全、集約、高效、綠色、智能、生產”為指引,持續深化標準化動態達標建設。這座承載著能源使命與礦工夢想的現代化礦井,正以標準領航、以創新驅動,向著本質安全、高質量發展的新彼岸奮勇前行,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、推動煤炭行業轉型升級貢獻“官地力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