烈日高照。華晉焦煤錦瑞煤業礦井水處理站內,蒸騰的暑氣與緊張的工作氛圍交織著。值班員郭紅偉剛抹去額角滾落的汗珠,目光倏地被監控屏幕上驟然閃現的監測警報吸引——巴氏槽COD值(化學需氧量)從穩定的5mg/L陡然升至18mg/L,這個異常數據瞬間打破了現場的平靜。
COD值作為衡量水體污染程度的核心指標,其數值突變意味著井下水質受到了污染。“井下有異物混入!”郭紅偉用快檢設備復測確認后,迅速做出了判斷。他當機立斷加大藥劑投加量,穩住出水指標;同時撥通環保生態部副部長宋玄明的電話:“進水指標異常,請安排人員立即下井排查污染源!”
話音剛落,宋玄明便火速帶領危廢管理員劉軍趕赴井下。兩人彎著腰仔細掃視巷道水溝,憑借豐富的經驗,將排查重點鎖定在了液壓支架用濃縮液管道——礦井生產中使用的濃縮液一旦泄漏,就會導致COD值升高。他們沿著濃縮液管道展開“地毯式”排查,當行至工作面附近時,宋玄明猛地停住,蹲下身子,將頭燈的光束精準聚焦在一處管路接口處——乳白油亮的濃縮液正從綠豆大小的“沙眼”中漏出,在昏暗的井下泛著光澤。
“找到漏點了!”宋玄明快速環視周圍后斷定,“泄漏時間應該不到一小時。”他立即向調度室匯報,請求關閉濃縮液泵站高壓閥門,同時通知綜采隊調配新管段。
應急響應迅速啟動。膠輪車裝載著新管材疾馳入井,綜采搶修隊員攜帶工具相繼抵達現場。忙碌的聲音在巷道中回蕩——舊管迅速拆除,新管精準起吊、對接、緊固,每一個動作都緊張有序。
監測數值逐漸回落,全程緊盯監控屏幕的郭紅偉終于舒展了緊鎖的眉頭。他長舒一口氣,給仍在井下守候的宋玄明發去消息:“指標下來了,這事兒處理得真利落!”此時,距離發現異常僅過去40分鐘。
宋玄明抹了把汗,臉上綻開笑容,應聲道:“全靠大家的協力配合呀!咱錦瑞這‘無廢礦山’不是白叫的。”
這場40分鐘的井下追擊,是錦瑞煤業一次常態化應急處置工作的素描,更是該礦傾力打造“無廢礦山”的生動體現。在多部門高效協同精準溯源、智能監測捕捉異常和標準化應急流程快速處置的嚴密防護中,每一個危廢都無處遁形。大家的嚴防死守,為礦井綠色發展構筑起了堅實屏障。